投资人必读:如何破解P2P网贷诈骗陷阱

发布时间:2016-03-08 17:36 本文来源于 未知 | 评论( 我要投搞
自2013年开始,P2P网贷获得蓬勃发展,与此同时,问题平台数量也急剧增加。除却以诈骗、跑路等不正当目的而建立的平台外,投资人最担心的还是平台逾期、坏账。据不完整数据统计,在所有的拒贷款案件中,因蓄意造假/诈骗而被拒的P2P借贷案件占比16%,即每100起

      自2013年开始,P2P网贷获得蓬勃发展,与此同时,问题平台数量也急剧增加。除却以诈骗、跑路等不正当目的而建立的平台外,投资人最担心的还是平台逾期、坏账。据不完整数据统计,在所有的拒贷款案件中,因蓄意造假/诈骗而被拒的P2P借贷案件占比16%,即每100起拒贷案件中,有16起是蓄意造假/诈骗。

    虽然审核被拒的蓄意造假/诈骗案件不在少数,但是审核通过的P2P借贷案件中,坏账也时有发生,有的平台因无法承受坏账带来的影响而就此倒闭,有的平台则以刚兑的形式补偿投资者。

    那么在P2P理财行业中,蓄意造假/诈骗的P2P借贷陷阱有哪些呢?投资人又该如何识别、破解这些陷阱呢?

    据统计分析,P2P网贷行业中的骗贷行为主要有7种,其中,最常见的为职业信息作假,占比45%;其次为专业代办公司(由熟悉P2P审核流程的人员组成,主要帮助蓄意骗贷者包装信息)承办,占比17.88%;以虚假联系人的名义申请贷款的案件占比17.57%;填写虚假的与工作相关的联系信息的占比14.37%;填写虚假资产类信息、冒充他人申请贷款、组团骗贷等案件分别占比2.43%、0.61%、0.46%。

    总体来说,以上骗贷行为可归为四大类:基本信息造假、信贷需求造假、信用记录造假、还款能力造假。那么我们在投资过程中如何识别并尽可能躲避这些陷阱呢?

    首先要看借款者信息披露是否完全。随着P2P网贷行业的蓬勃发展,无论是监管层还是投资者,对信息披露完全的呼声越来越高,因为信息披露越完全,借款者基本信息的真实度就越高,我们也就能从更多角度去核实、确定借款项目的真实性和安全性。因此,小编在这里提醒大家,对于信息披露不完全甚至借款者是谁都无法披露的平台/借款项目,一定要慎重选择。

    其次要学会核实平台披露信息的真实性。这里的核实对象主要是指企业借款人,因为企业的相关信息在“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”都能查询到,而全国并没有一个针对个人借款者的信用信息查询系统。

    对于企业借款者,P2P平台一般会披露企业的名称、成立时间、注册资本、经营期限、经营范围等基本信息,并描述企业的信用状况。而这些都能通过“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”查询。另外,在该系统中,我们还能看到企业的“行政处罚信息”、“经营异常信息”、“严重违法信息”等。从这些信息中,我们不仅可以判断出平台披露的企业借款者基本信息是否真实,还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判断出企业的信用状况和还款能力。

    因此,在遇到投资项目的借款者为企业时,一定不要忘了去“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”核实一下。

    再次,定期考察平台的运营,特别是平台的风控能力。我们能通过全国有公信力的系统查询到的,只有企业借款人的基本信息和经营状况。企业借款人的信贷需求、信用记录、还款能力以及个人借款人的基本信息、信贷需求、信用记录、还款能力均无从查询、核实。因此除上述两点外,我们要经常考察平台的运营状况,特别是平台的风控能力和水平。

    之所以说要“经常”考察平台的运营,主要有两个原因:

    一是考察平台是否存在发虚假标的的嫌疑。因为有的平台在建立之初确实做得很好,但是随着规模的扩大、业务的发展或者是由于自身经营发展的需求,会选择发布虚假标的来获取资金。“经常”考察平台的运营,会加大我们发现平台异常运营的几率,从而降低自己“踩雷”的概率。

    二是考察平台的风控是否持续严谨。当贷款业务不多时,风控团队自会严格按照流程审核,待审核无误后再发放贷款。但是当贷款业务剧增且贷款审核有时间限制时,风控团队就很难进行详尽的调查了,这样一来,就降低了风控的把关程度,增加了投资者的资金风险。

    以时下投资风险较低的车贷为例,百金贷负责人表示,他们完成该业务的受理、初审、复审、签订合同、放款等一系列流程需要一天的时间,有时甚至需要两三天的时间,但是有的平台规定要三四个小时完成。“但是当业务急剧增多时,就很难对提交的信息进行详尽的调查,甚至有的业务刚刚审批完毕就要先进行放款操作了”,该负责人如是说。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投资风险,如果平台风控不严格的状态持续时间较长,那么借款人的骗贷风险,会在一定程度上随着时间的推移转嫁到投资人身上。因此投资风险的核心在于平台风控能力的强弱和严谨,而“经常”对平台进行考察,则会尽可能提前发现平台风控的异常,从而也能提前处理自己的资金,将潜在的资金风险降到最低。

    通过上面两点我们可以看到,风险的大小并不是一个定值,是会随着时间、平台发展、风控能力的变化而变化的,因此我们今天认为安全、可靠的平台,并不代表一直都安全、可靠,所以我们要“经常”对平台的运营进行考察,特别是平台的风控能力,最好是不定期进行实地考察。

 

  • 责任编辑:中国商业电讯
    分享到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