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赛文格致学堂”的“格物致知”案例分析

发布时间:2016-01-08 14:05 本文来源于 未知 | 评论( 我要投搞
格物究竟是什么? 摘要:自鲁万鑫先生成立赛文格致学堂并以格物等课程对人启发使人自觉,取得显著效果后,有越来越多的人前来接受启发,这些人中有的是欲求通过儒家格物的方式解决自身的困扰,有的是觉得他们的朋友自觉后变化巨大,也想亲自验证一番。本文针

    “格物”究竟是什么?

    摘要:自鲁万鑫先生成立“赛文格致学堂”并以“格物”等课程对人启发使人“自觉”,取得显著效果后,有越来越多的人前来接受启发,这些人中有的是欲求通过儒家“格物”的方式解决自身的困扰,有的是觉得他们的朋友“自觉”后变化巨大,也想亲自验证一番。本文针对“格物”的两个实际案例,进行综合分析,希望能够对“‘格物’究竟是什么?”这个问题进行一个解答。

    关键词:格物致知 智慧 自觉 赛文格致学堂

    古代的君子,必定是能“穷则独善其身,达则兼济天下”者,其意诚,其心正,修身齐家。这样的君子到了现代,人们称之为人才。《大学》说:“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,先治其国;欲治其国者,先齐其家;欲齐其家者,先修其身;欲修其身者,先正其心;欲正其心者,先诚其意;欲诚其意者,先致其知,致知在格物。”可见早在几千年前,传统儒学早已经把培养人才的方法说了,乃是“格物”。

    那么怎样才是“格物”呢?历史上各个儒学大家的解释都不一样,让人难以适从。“根本”不立,如何得到正确的认识呢?没有正确的认识,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就是笑谈了。所以“格物”如何“格”法,还真的是成才的第一要领。

    鲁万鑫先生重新发明(发现、显明)了“格物致知”,并成立的“赛文格致学堂”,已经对部分实习大学生、赛文公司全体同事、部分其他公司的老总以及其他社会人员进行了启发实践,效果显著。接下来就对“赛文格致学堂”进行启发的两个案例(一个成功案例,一个失败案例)进行综合分析,借此解答何为“格物”。

    成功案例:

    罗某,男,22岁,为北方名族大学一名大四学生,2015年9月份到赛文公司实习,实习期间,“赛文格致学堂”对其进行了半天的“格物”启发。启发前他一直有一个困惑:喜欢一件事物,坚持学习一段时间又会放弃,过段时间又想继续学习,但一如既往。知道自己没恒心,想改变,但大学四年了都未曾有丝毫的改变。

    在启发过程中,他严格按照启蒙师的要求去做,认真思考并回答启蒙师提的每一个问题,回答不上来的,也按照启蒙师的提升进行观察。以他的话说:“脑袋都快想爆了,感觉二十多年来从来没有这么长时间的思考过一件事情。”启发持续了大约4个小时,他“自觉”了!自己把自己的困惑解决,高兴的不能自已,再后来通过赛文公司的应聘考核,加入了赛文的大家庭。

    失败案例:

    李某,女,35岁,某公司老总,听朋友说“格物”后自身的新奇变化,于是自己想亲身体验。“赛文格致学堂”于2015年11月份对其进行了半天的“格物”启发。启发前她觉得自身没有任何问题或烦恼。

    在启发过程中,她对过程中发生的事情,马上给其下一个定义,用自己心里头已有的东西给它套上,预设了结果,启蒙师刚问她一个问题,她得到结论后,用以为自己心里头知道的,那些自然科学等等的理论去往上套,立刻觉得后面的问题答案肯定都是这样的。如果有个问题她没有回答上,后面的环节,她就不再参与,死磕在这个问题中,出不来。启发持续了5个小时左右,和她一起参与启发课程的其他人都“自觉”了,唯独她没有。

    案例综合分析:

    以上两个实例,启蒙师在整个过程中所把握的原则是一致的,并且在有了大量成功案例的基础上才对35岁的李某进行启发。比较罗某和李某在启发课堂上的表现,不难发现李某先是自身并未发觉被困,其次在启发过程中做了大量的预设,最后不配合启蒙师,只图自己“钻研”,反而被自己所限。

    结合之前的大量实践经历分析,最终对“格物”可以做如下归纳:

    1、“格物”实质是每个人自己的过程,并不是身外老师教授的过程,所以过程并不能语言表达,也就是说大家期望的表达是一种外面的传授,与格物实质背道而驰。

    2、“格物”只能采取启发,启蒙师充当的是禅师的角色,被启发者在启发过程开始前不要妄下定义,不要有任何预设和对照,整个启发过程中持续用力,最终心领神会,达到“自觉”状态。

    3、“格物”的过程在有外力引导下,“格物”者会有针对用力,也才能更快达到“自觉”状态。

    4、期待被灌输“智慧”之人,觉得自己完美之人,不参与好比较之人,不停做预设之人,叶公好龙之人,是无法“自觉”得“智慧”的。(得,开启复得)

    实践发现有些人“自觉”的速度特别快。他们通过一次“格物”(时间为三至四小时),就可以跨过“觉醒”,或者说瞥见“智慧”的光。另一些人可能需要进行三至四次。这些入门快的人大多是年轻的、没有过多生活经历的人,例如刚毕业的大学生或是工作没几年的人。这些人比较容易突破自己。同时,实践结果还表明,年龄越大的人越难突破。

    总的来说,“格物致知”的过程是挖掘更深更广“智慧”的过程。这个过程需要我们持续不断的做下去,并且每个阶段有各自不同的方法。只有这样不断的“格”下去,人的“智慧”才会不断的增加,不断的往深处探索。 

    

  • 责任编辑:中国商业电讯
    分享到: